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史

中国史学科是海内外史学研究重镇。近年来,除继续保持在秦汉、唐宋、清史、民国史等断代史方向的优势外,致力于探索中国史自主知识体系,大力发展新兴前沿与交叉方向,打造一流期刊方阵,产出精品力作。

一、为国修清史,探索中国史自主知识体系

自1972年正式成立“清史研究小组”以来,以戴逸先生为首的人大清史团队始终牢记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嘱托,将纂修《清史》作为首要任务。2002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原文化部、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戴逸先生领衔的团队和全国同行一起,始终奋战在新中国最大的文化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第一线。至2018年10月,新修《清史》103卷105册3200余万字完成全部印制稿,正式提请中央验收。新修《清史》是新时代立足于断代史、整体探索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尝试。《戴逸文集》12种14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史学研究特别是清史学科发展轨迹,也反映了清史纂修的历程。

▲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大众棋牌唯一官方网考察调研时翻阅清史著作

▲ 《清史》送审稿103卷105册

▲ 《戴逸文集》12种14册

二、形成人大特色期刊品牌,打造一流精品力

《清史研究》《新史学》《唐宋历史评论》三种刊物进入CSSCI来源目录,位居国内高校史学机构第一。《民国史研究》《生态史研究》《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蒙古学研究丛刊》《北方民族考古》等构成全方位服务学界的集刊方阵。《清史研究国际通讯》涵盖六种语言,已成为国际范围内信息最丰富的清史研究信息平台。

2016年以来,中国史学科产出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李文海文集》(8卷本)、《凌力文集》(10卷本,凌力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子今主编《秦直道丛书》(8卷本)、《百年清史研究史》(已出7卷)、黄兴涛著《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乌云毕力格等编著《蒙古游牧图——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研究》等。本学科获得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4项;第十四届至第十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5项,全国最多。2016年以来,中国史学科教师在《历史研究》发表文章21篇,同期国内高校第一。

三、着眼“新文科”,倡导“新史学”,培育前沿与交叉方向

近二十余年来,人大中国史学科是国内推动“新史学”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以来,学科生态史、西域历史语言、数字史学、历史政治学、公共史学、医疗史等新兴前沿与交叉方向蓬勃发展。生态史研究中心已成为海内外生态环境史研究的重镇;西域历史语言研究团队在藏文、满文、蒙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历史语言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西域文书整理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创办数字清史实验室,打造海内外一流清史数据建设高地;新成立中华文史跨学科研究平台。与国际关系学院合办的历史与政治实验班,与经济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合办的经济社会历史科学实验班均为国内人才培养创举。中国史与考古学交叉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陈胜前撰写的《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一文得到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对推动新时期考古学发展起到较大作用,2022年中国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人大两项目入选。

▲ 2019年生态史研究中心“历史、人文视野下的自然与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

▲ 西域文书研究团队代表性成果

▲ 陈胜前《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一文获批示

▲ 数字清史实验室(清史数据共享平台)

上一条
下一条